共享科技资源 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服务模式

研发投入强度达5.56%,位列全国第三 ——看西安如何点亮“科创之城”

首页    新闻动态    研发投入强度达5.56%,位列全国第三 ——看西安如何点亮“科创之城”

 

      投入研发经费667.9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56%,居全国第三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8位……在过去的一年里,发布的一个又一个有关西安科技创新的数据受到广泛关注。

 

      研发强度5.56%,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研发强度是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通常而言,研发投入达到3%,就意味着达到了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而作为副省级城市,西安投向科技领域的这个“5.56%”,足以表明西安这座 “千年古都”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高新技术企业“升规”超300家

让企业站稳科技创新的“C位”

 

      企业是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让企业站上C位。

 

      成为规上企业,是实现企业高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24年,我市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升规”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万家1.9万家……

 

      无数科技企业在西安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展现蓬勃生命力,背后透出的则是政府的实力“宠企”。

 

      这一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培育工程,出台一揽子含金量十足的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前瞻性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面开展研发活动;支持科技企业开拓市场;加大企业技术、产品应用场景供给;支持企校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与企业共享;持企业通过“校招共用”引才用才……

 

      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让企业站稳科技创新的“C位”,真正成为组织科研、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规模贡献的主体,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实力的主力军。

 

      西安的科技企业也不负众望,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隆基绿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单晶硅片连续10年蝉联全球出货量第一

 

      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工业用锆及锆合金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位列世界第一;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首台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国内所有煤矿的采煤机每3台就有1台产自该企业;

 

      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三轴至七轴飞秒激光高端制造装备,能够在火柴上“跳舞刻字”,不仅实现了我国飞秒激光精密制造装备从0到1的突破,也为航空航天、电子、汽车等领域高精度低损加工提供了“支点型”制造手段……

 

实施产业链技术攻关110个

科技创新开出“产业繁花”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4年,西安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技术攻关110个。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19条优势产业链,大数据、机器人等6条培育产业链;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卫星应用和光子领域,开展新兴产业奖励政策兑现工作,下达资金4101.6万元,惠及45家企业

 

      做大科技服务业规模,建立精准包抓服务机制,1至11月规上科技服务业营收预计达到1031.33亿元,同比增速13.3%。印发《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构建“3+2+N”未来产业空间格局,明确6大方向24个细分领域,从“新兴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两个路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这是一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不同定位,西安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市产业集群错位发展、多点开花,呈现出蓬勃生命力。

 

      高新区加速推进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形成光子制造、光子芯片、光子传感等产业集群;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初步形成覆盖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全产业链发展生态;经开区依托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区,着力搭建“新材料陕西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区+专项基金+省市区支持政策”的五位一体产业创新体系……

 

      如今,科技创新开出的“产业繁花”正在西安齐头并进,竞相开放。

 

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建设

新建及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重点产业“卡脖子”问题、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手段,已成为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科技利器”。

 

      这一年,西安聚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宣布正式启动,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主体也已封顶……

 

      同时,加快构建高能级实验室体系,汉江国家实验室西安研究中心揭牌成立;组建新材料陕西实验室,新建及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西北有色院获批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各类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

 

      一系列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的稳步推进,彰显了西安担当。在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以强烈的外部辐射效应,为西安科技创新发展再提速增效。

 

      “我们自主研发的4款领先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已覆盖大、中、小型液体运载火箭全部动力需求。”近日,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其中百吨级“红龙一号”已完成富燃、富氧半系统点火,这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填补了多项国际技术空白,不仅能大幅降低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射成本,也给国内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短短三年,从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为国内领先,天回航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流程孵化。

 

      公司创立之初,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看准了该团队的技术方向,除了从公司工商注册、股权架构设置、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外,在天使轮就给予3000万资金支持,成功帮助企业穿越了“死亡谷”。今,天回航空已成为领跑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强劲力量。

 

      作为空天动力产业的生力军,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围绕空天动力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孵化了包括天回航天、天璇涂层、西安鼎佰在内的一大批优质项目,规模效益正逐步显现,助力陕西建成万亿级空天产业集群。

 

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500亿元

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从1到100”跨越的关键环节。

 

      2024年,西安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500亿元,同比增长15.3%,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西北工业大学 “薄膜温度传感器芯片”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创立的科技型企业。“自企业入驻秦创原以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提供了财务管理、项目申报、知识产权构建与应用等方面的免费培训,让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砺芯慧感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技术经理人一手牵着市场,一手牵着技术,不仅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发现“潜力股”,还要一路陪跑,让科技成果“转得快 、转得好”。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还为砺芯慧感专门安排了固定的技术经理人,在政策兑现、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管家式”专业服务。一系列贴心服务,让企业的科技成果很快从“书架”走向了“货架”。如今, 砺芯慧感建成了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的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

 

      1月22日,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落地西安交通大学,将进一步培养更加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作为西安市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行动总平台的西安文理学院,不断发挥平台优势,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学校技术经理人队伍已达90人,在技术经理人助推下,去年学校对接西安市主导产业技术合同额突破4000万元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西安多措并举:去年新增技术经理人1175名,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印发“先投后股”管理办法,推动各区县、开发区积极探索;西咸新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特别案例名单。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校地共建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2024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列全球科技集群第18。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全球120多个经济体在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的重要指标,以此来确定全球最活跃的科技活动集聚地区。从2022年位列22,到2023年位列19,再到2024年提升至18,全球科技集群排名稳步上升的西安,科创活力可见一斑。

 

      创新潮涌,千帆向“新”。新的一年,西安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激发的澎湃动力,正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消息来源:西安日报)

 

 

 

2025年2月10日 14:06
浏览量:0
收藏